教学动态

教学动态

首页 > 正文

喜报!内蒙古科技大学获批3个首批自治区级本科高校现代产业学院建设点
时间:2022-12-10   点击数:

近日,内蒙古自治区教育厅对首批自治区级本科高校现代产业学院建设点结果进行公示,10所本科高校共认定了16 个自治区级现代产业学院建设点,其中我校“稀土产业学院”、“能源产业学院”、“应急管理产业学院”获首批自治区级现代产业学院建设点。

8aa010c432a0f5c92601fcc0c0ee3f8

稀土产业学院成立于2021年,是在包头市政府推动下,由内蒙古科技大学联合包头稀土高新技术开发区和中国北方稀土(集团)高科技有限公司在我校设置独立学院。学院涵盖冶金工程(稀土方向)和功能材料2个本科专业,具有冶金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博士和硕士授予权,具有材料与化工工程领域硕士学位授予权。采用“3+1”的稀土人才培养模式为稀土产业培养人才,并将拓展非学历领域教育,加强企业技术人员和技能人员的培训。学院依托“白云鄂博共伴生矿资源高效综合利用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内蒙古自治区白云鄂博矿多金属资源综合利用重点实验室——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轻稀土资源绿色提取与高效利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白云鄂博共伴生矿废弃物资源综合利用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等4个国家级科研平台,在稀土绿色分离与提取、高性能低成本磁性材料、稀土微合金钢、新型稀土铝镁材料、稀土储氢材料、稀土陶瓷材料材料、稀土催化材料、稀土新能源材料、稀土发光材料、稀土抛光材料等领域形成了技术优势和特色,其中稀土钢、热障涂层靶材、彩色陶瓷等技术已产业化应用。拥有校内教师30名,企业兼职教师50名。搭建本地高校、研究院和企业的协同创新体系,教师下企业,企业技术人员进学校,实现科学研究和关键技术开发协同发展,推动科技成果的孵化转化,为包头稀土产业的未来发展提供技术支撑,进一步为地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12E47

1 2021年稀土产业学院揭牌

5A324

 

2 稀土产业学院校内挂牌

能源产业学院成立于2022年,是由我校联合包钢集团节能环保科技产业有限责任公司、内蒙古君正能源化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包头晶澳太阳能科技有限公司、内蒙古豪安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内蒙古佳源环保科技有限公司等相关能源企业共建的现代产业学院。学院涵盖了传统及新型能源产业所涉及的能源与动力工程、新能源科学与工程、新能源材料与器件及采矿工程等4个专业,拥有矿业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点;能源与动力工程及采矿工程等2个自治区一流专业建设点;以及“内蒙古自治区高效清洁燃烧重点实验室”、“内蒙古自治区矿业工程重点实验室”及“内蒙古自治区碳中和协同创新中心”、“内蒙古煤炭安全开采与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4个省部级科研平台。学院面向传统及新型能源领域高端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构建产业链、创新链的应用性学科专业体系,创新“面向产业、对接企业,校地联合,知行耦合”人才培养模式;坚持技术研发与人才培养并重,切实服务于地方传统能源及新型能源全产业链相关企业,满足地方能源产业发展急需。建成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创新创业于一体的具有鲜明地区特色和区域优势的现代产业学院,为国家及自治区能源领域培养高端创新应用型人才贡献力量。

1158E

3 能源产业学院建设目标结构图

应急管理产业学院成立于2021年,是由我校与包头市应急管理局、鄂尔多斯市能源局、新能能源有限公司、内蒙古煤矿安全培训中心、内蒙古隆安安全评价有限公司共建的现代产业学院。学院涵盖了安全工程、应急技术与管理、应急管理3个本科专业,拥有矿业工程一级学科、应急技术与管理二级学科博士点和硕士点。学院面向区域应急管理与安全领域社会需求,深化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构建政校行企深度融合的协同育人体系,汇聚多方力量进行联合科研攻关,建成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技术创新、社会服务、学生创新创业等功能于一体的区内一流、国内知名、特色鲜明的应急管理产业学院,为区域经济社会安全发展培养高端应急人才并提供有力技术保障。

现代产业学院是国家主动适应和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推动高校分类发展、特色发展的重要举措。我校高度重视现代产业学院建设工作,制定《内蒙古科技大学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方案》、开展多轮校内现代产业学院建设论证工作、调研学习国家级现代产业学院先进建设经验,积极探索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产教融合理实一体的现代产业学院运行模式与机制。目前,已建设校级现代产业学院10个。此次3个自治区级现代产业学院建设点的获批,体现了学校在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方面取得的工作成效。

下一步,学校将以首批自治区级现代产业学院建设为契机,面向产业转型发展和区域经济发展需求,进一步完善多主体协同育人机制,加强服务产业学科专业建设,创新校企合作课程开发模式,共建校企实习实训平台,建立校企人才双向流动机制,推进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搭建产学研服务平台,确保建设成效任务落实到位,切实发挥好示范引领作用,持续深化产业链、创新链、教育链有机衔接新机制,着力培养符合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