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党建工作  教学制度  人才培养  线上学习平台  校历  文件下载  办事指南  联系我们 
站内搜索:
 
当前位置: 首页>>人才培养>>教学成果>>正文
 
 
2022年内蒙古自治区教学成果三等奖:基于"一流课程建设"的《有机化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2022-10-18 11:50  

一、成果完成人及团队成员简介


成果完成人:李松波,教授,硕士生导师,科技部项目评审专家;教育部学位中心论文评审专家;中国能源学会专家委员会委员;内蒙古化学会常务理事;现任内蒙古科技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院长。

李松波同志自参加工作以来,一直工作在教学、教育管理和科研第一线,践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承担了大量本科生、研究生课程讲授及指导工作,培养出大量新时代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人才智力支撑。主要研究方向立足于氢能技术的开发,将可逆固体氧化物电池的研究作为重要研发方向;围绕着氢燃料电池方向主持和参加国家级、省部级及重大横向课题项目12项,主持在研教育厅教改项目1项,主持完成学校教改项目6项(其中重点项目2项),发表学术论文 50 余篇,授权发明专利 2 项,2021年获得自治区科技进步成果奖三等奖1项,荣获内蒙古科技大学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6项;2014年和2018年分别荣获内蒙古自治区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2022年荣获内蒙古自治区优秀教学成果三等奖1项;2016年获批自治区级教学团队;自2010年起主编并出版了《基础化学实验》及《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等11部教材;所负责的有机化学课程先后被评为内蒙古科技大学精品课程、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改革课程、内蒙古科技大学一流课程;2017、2019年以第一指导教师获全国大学生化工设计竞赛二等奖2项荣获2012年度包头市优秀教师,获2014年度内蒙古自治区高等学校教坛新秀奖。

成果团队成员:

郝燕,教授,硕士生导师,博士,2022年入选第四批“鹿城英才”。主持国家自然基金1项,国家博士后基金1项,内蒙古自然基金2项,内蒙古高等学校青年科技人才发展计划1项,内蒙古科技大学创新基金优秀青年基金项目1项。教学上获得第五届内蒙古科技大学教学新秀奖。

王延铭,副教授,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有机电致发光材料和稀土有机配合物功能材料,主持内蒙古自治区高等学校科学研究项目1项。指导学生参加第九届挑战杯全区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获得三等奖。第一完成人授权发明专利1项。

田忠贞,教授,硕士生导师,应用化学博士,化学与工程技术博士后。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地区基金1项、国家自然科学青年基金1项、内蒙古自治区科技计划1项、内蒙古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1项、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2项、山东省重点研发计划1项。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SCI二十余篇和教学文章2篇,第一完成人授权发明专利7项。

杨卉,讲师,硕士研究生,主持内蒙古科技大学教学改革项目2项,内蒙古科技大学创新基金1项,参与出版教材6部。

二、教学成果介绍

基于“一流课程建设”的《有机化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教学成果,是着眼于“一流课程”的建设目标,以自治区本科质量工程项目建设为依托,以校级重点教改项目的实践成果为基础总结而成。《有机化学》的教学研究成果是新时代教学理念、教学体系、教学方法和手段全方位改革与创新的产物。该成果在教学理念方面体现出课程的先进性、前瞻性、注重与相关学科的渗透和交叉,通过改革教学手段,将线上线下教学相结合、传统板书与现代技术相结合、课堂授课、慕课教学平台和雨课堂相结合,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性。线上线下双轨教学模式整合了传统教学和网络教学的优势,借助高校的高速校园网络平台和学生移动设备的高度普及,实现了学习资源和信息的网络共享,形成了一种开放的教育形式,有效激发学生对《有机化学》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该教学成果在教学中实现了六个转变:即从注重知识点传授的“以教为中心”向“知识+思维方式+想象力”并重的“以学为中心”教学模式转变;从“灌输式”、“片面追求专业化”向探究式、个性化的培养方式转变;从重死记硬背、“期末一考定成绩”向重独立思考、“全过程学业评价-非标准答案考试”的学业评价转变;教师从“知识传播者”到激发学生创新创造的“引导者”的角色转变:学生从被动学习、“考试型”向主动学习“创新型”的行为转变;从教学投入单一、偏少到全方位教学投入的机制转变。



关闭窗口
 

内蒙古科技大学教务处 Copyright ©2013